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新版北师大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 三 )


2、生生游戏
师:你们想自己玩一次吗?两人一组 , 3局定胜负 , 必须有一人记录成绩 。
(学生活动)
(反馈比赛结果)
3、深入了解抵消的应用
师:如果老师想反败为胜 , 你认为老师至少还要胜几场?
师:这时两人得分分别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
师:除了像+1和-1 , +2和-2这样的数相抵消结果为0 ,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师:+5和-3 , -5和+3还能互相抵消吗?
小结:意义想反的两个数 , 我们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 , 把正数和负数合并起来 , 我们可以采用抵消的方法进行计算 。
【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正负数的意义 , 理解抵消在正负数计算中的应用 , 从而使机械的数学计算变得有趣 。教师在数学学习中只是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 。】
二、从时间轴上求正负数的相差数 。
(课件出示:天宫神八交会对接)
师:从这张图片你看明白了什么?
师:你知道太空人两餐相差多长时间吗?
师:你还能提出新的问题吗?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 创设有趣、现实的情境 , 并以别开生面的“神八、天宫一号太空一吻”的场面 ,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负数所表示的意义 , 并通过学生自主讨论、合作交流、不断探索以获得数学知识 ,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应用于生活 ,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
三、综合运用知识 , 解决正负数问题
师:生活中除了赢分和输分这样的量可以用正负来表示 ,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师: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 , 只要你用心感受 , 那么它就在你的身边 。
(课件出示:一个11岁儿童的标准身高150厘米我们把它记作0 , 想一想你的身高是多少 , 应记作什么?)
(学生思考后 , 全班反馈)
出示表格 。
(1)完成表格 。
(2)求这一组同学的平均身高 。
方法一:(150+145+157+155+148)÷5=151(厘米)
方法二:(0-5+7+5-2)÷5+150=151(厘米)
(3)比较两种方法
(4)仔细比较上面的数据 , 你有什么新发现?
(5)认识数轴 。
【知识的巩固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并具有层次性 , 由自己的身高引入小组成员的身高 , 由实际向高引向正负数的记录 , 由正负数的记录又回到实际身高 。在求身高的平均数时 , 通过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体现了正负数抵消的优越性 , 从而使学生“人人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在两组数据的比较中 , 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探索 , 感受到正负数的大小及相差数 。可以说习题设计上具有趣味性和可探究性的特点 。数轴的引入 , 重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 并形成认知结构 。】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 你有什么收获?
新版北师大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4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 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
教学重点:
熟悉所学实际测量的知识 , 能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 ,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算 。P.145页口算(四) 。
二、复习指导
1.实际测量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 , 应先测定一条直线 。怎样做才能测定这条直线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P.86页的插图及怎样做的步骤 。
(2)在进行步测时 , 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 。怎样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 让学生看P.87页怎样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
(3)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第7题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 。
练习二十第5题 。
(1)明确各是什么图形?再动手量出计算它们面积所需的数据 , 并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 。
(2)比较它们的面积 , 你发现了什么?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说明 , 这四个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 , 但面积相等 。它们的高都等于2厘米 , 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1.5厘米 , 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而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 , 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了2倍 , 但按照它们面积的计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还要除以2 , 所以它们的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