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前面走,你在后面跟随他

让孩子在前面走, 不妨在后面跟随他 。 如果他实在需要, 走过去帮他一把 。 大部分时间, 让他过他的日子, 你过你的 。 ——庆山
1
读一本书, 看到这样一段话 。
“如果你种了一棵树, 它长得不好, 你不会责备它 。 你会观察它长得不好的原因 。 它可能需要肥料, 或多些水, 或少些阳光 。 你永远不会责备树, 然而你却责备你的孩子 。 如果我们知道怎么去照顾他, 他就会像棵树一样长得很好 。 责备根本没有用 。 只须努力去理解 。 如果你理解了, 而且表现出你理解了, 你能够爱, 情形就会改观 。 ”
【让孩子在前面走,你在后面跟随他】让孩子在前面走, 不妨在后面跟随他 。 如果他实在需要, 走过去帮他一把 。 大部分时间, 让他过他的日子, 你过你的 。 但大人们通常无法抑制“我知道”“我懂”“我经验过”“我知道什么对你最好”的想法 。
自我强盛, 无法给予孩子安静和独立的空间 。 应该懂得停止制造噪音和干扰 。 孩子不是用来玩耍的玩具, 也不是用以控制的物体 。 从他们出生开始, 即便幼小需要有人照看, 也应被当作独立的生命平等对待 。
跟在一个小孩子的后面, 观察他, 放开他 。 不是放弃他, 无视他 。 这种分寸的把握, 需要内心沉静有觉知的成人才能具备的能力 。 自心没有好好成长, 不可能真正了解和支持孩子 。 在沉静而有觉知的家人身边, 孩子会自然习得如何沉静而有觉知地去感受世界 。 必要的放手和冷淡, 是一种高明 。
如果父母不懂得如何处理情绪, 同样不会妥善处理孩子的情绪 。 如果父母不知道该如何真实地与自己相处, 也不会懂得如何真实地与孩子相处 。 所以, 也无法教会孩子如何真实地与自己相处 。
2
对啼哭的孩子是有疑问的, 为什么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 一些大人习惯置之不理 。 事实上他们可能只是需要睡觉、水、奶或者一个拥抱 。 那些父母, 斥责、不理睬, 或者瞎哄, 却不给予如实的观察并进行满足 。
她小时候从不无故啼哭 。 我敏感, 随时观察她的基本要求 。 一次在燕莎索要昂贵玩具, 我不允, 她哭闹试探我 。 把她拉到边上无人楼梯, 让她哭够, 然后告诉她, 我决定什么是她需要的, 我才会买 。 确立这个原则后, 她后来再没有任意索要 。
一次在意大利餐厅吃午餐, 三位外国人带着一个五六岁的男童进来用餐 。 中途, 男童不知为何发起脾气, 不听劝, 在地板上剧烈翻滚, 发出哭叫, 声音十分刺耳 。 周围还有旁人, 成人们坐在各自位置上, 看着菜单, 保持沉默 。 没有人去搭理男童, 由他翻滚哭叫, 听而不闻, 视而无睹 。 这需要一定勇气, 在这种时候保持镇定不容易 。 但他们做到了 。
孩子终于疲惫不堪, 坐起来, 哭声也转小 。 这时一个妈妈模样的人走过去, 把他拉起来, 轻声说几句话 。 孩子回去位置, 擦干眼泪, 抹干净手 。 自此这顿饭老实得很, 再没有吵闹 。
比起那种干扰、操纵孩子并认为理所当然的做法, 西方的父母更懂得尊重孩子的情绪, 让他们学习自我管理 。 这种能力, 比他们多学会几个故事、多做几道数学题重要得多 。 独立性是稳定心态的基础 。
3
九十多岁的家守拙堂, 开办教室, 写了一本教育生涯回忆录 。 在文中提到一句谚语:孩子是看着父亲的背影长大的 。
大人们是孩子的榜样, 一言一行的作用很重要 。 如同在透明的心底上, 折射出来的第一抹光影 。 那光是红的, 孩子便认为世界是红的 。 那光是蓝的, 孩子便认为世界是蓝的 。 这些感知如果出了差错, 他们就需要经历很长时间去改变自己的认知, 会很辛苦 。
给他们温柔和清净的光, 以背影带领他们, 是有效模式 。 不展示过于功利的价值观, 单以生命本身来说, 展示真实的不拘泥的独立自在的状态, 是重要的 。
孩子是上天寄存在我们身边的宝物 。 养育孩子是上天和我们的共同的行为 。 “家长们可以感觉在育儿的过程中, 有很多人力所不能把握的事情 。 如果我们换这样一种方式思考——且不说孩子是上天所赐予的, 就当孩子是老天爷和我们的共有物, 那么, 家长的心态是否会变得更宽容、更柔和、更自然呢?”
他否定对孩子过于苛责和给予压力的教育方式, 也提出绝不可娇生惯养 。 对孩子要有更为长远的一些考虑 。 适当让他们吃些苦是必要的 。
带心爱的孩子去旅行 。 文中所指的旅行, 并非是舒适或奢华的观光, 他建议的是学校和家庭应该有意识地组织孩子在寒冷和盛夏季节, 进行长途行军、爬山、露宿等活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