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习惯培养:中国爸妈,你们误会了欧美的素质教育!

请不要再误会和随意揣度欧美教育里的“自由”和“随性”了 。 纵容孩子的任性 , 和培养孩子的个性不是一回事 。
素质 , 不是欧美才有 , 一些价值观和素养是全球共通的 。 把放纵当自由 , 把任性当个性 , 这在任何地方都不是素质教育 。

礼貌习惯培养:中国爸妈,你们误会了欧美的素质教育!

文章插图

每次回国我都很容易看到以下的情景:
年轻的父母带着四五岁的孩子出来聚会 , 孩子完全不理会在场的人 , 到处乱跑 , 大声喧哗 , 父母都会对我讪讪一笑:"我们现在也学欧美国家 , 让孩子自由发展 , 少点规矩 , 多点个性!"
有的孩子已经十三四岁了 , 在聚会场合 , 父母还要督促他们问候其他人 。 孩子完全不融入聚会的活动 , 自己玩手机 , 父母此时也会对我说:" 我们家很民主的 , 用欧美素质教育的方式带孩子 , 多给孩子空间和自由 , 少干涉他 。 "
这种论调很让我困惑 , 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身上 , 我连基本的礼貌都没有看到;一个十三四的孩子连打招呼都还要父母教 , 都不具备一个正常的交流能力 , 谈何“素质”呢?
大家都知道荷兰是个开放自由 , 社会容忍度很高的国家 , 可是幼龄教育里面首先教的是规矩以及对规则和权威的尊从 。
无论是对事还是对人 , 在没有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前提下 , 不提倡批判和反抗 , 更不会容忍散漫无礼 。 言论自由 , 也是要在没有歧视和对他人的人身及情感没有伤害的前提下 。
荷兰老师不会姑息无理的发泄情绪的孩子 , 而教不好孩子的妈妈也要“培训上岗”

礼貌习惯培养:中国爸妈,你们误会了欧美的素质教育!

文章插图

在荷兰的幼儿园 , 如果一个小朋友不服从团队安排 , 不遵守公共场合的基本礼数 , 在被教育几次不改后 , 老师绝不会容忍 , 而会根据规定 , 让家长把孩子领回家 , 孩子要接受幼儿心理咨询师的评估和治疗 。
家长也必须配合 , 完成孩子能正常融入社会和团体的过程 。 有时候 , 家长自己也要接受培训 。 如果孩子不幸被确定为“问题儿童” , 那就只能去收纳有行为和社交问题的孩子的特殊学校了 。
我有个荷兰同事四岁的儿子 , 上学前班的第一周 , 经常去毁坏其他小朋友搭好的积木 , 在公共场合到处乱窜 , 老师制止他 , 他就大哭跺脚 , 生气毁物 。
老师马上就叫家长来把孩子领走了 。 孩子妈带着孩子去幼儿心理师那里 , 在候诊的时候 , 孩子要吃摆在桌上的巧克力 , 妈妈对他说:“你只能吃一块哦!”他吃完了一块再去拿 , 妈妈就说:“你不能再拿了!”孩子不听照样拿了就吃 。
此后孩子依样连续拿了5块巧克力吃 , 妈妈也重复了5遍:“你不能再拿了!” , 可是对孩子的行为完全没有影响力 。
这一切都被幼儿心理师看在眼里 , 一进诊室 , 医生马上建议妈妈和孩子一起接受治疗 , 因为她完全没有对孩子的控制力 。
在进行了行为评估诊断后 , 医生更肯定了之前的建议 , 对孩子妈妈说:“一些当母亲的基本能力 , 你还不具备 , 所以必须要学习 。 就像会计和医生都要有执照一样 , 你要通过训练取得当母亲合理管教你孩子的资格 。 ”
第一次咨询 , 医生就严格的训练孩子要知道在一个场所的“领导者”是谁 , 并要服从;如果你自己是“领导者” , 那么就要服从社会规则和法律 。 无理的发泄情绪和不满 , 不会被姑息 。
孩子的社交素质 , 可以通过和大人平等的聊天里训练起来 。

礼貌习惯培养:中国爸妈,你们误会了欧美的素质教育!

文章插图

再说说孩子的社交素质 。
欧洲是一个非常重视社交礼仪和相互交流的地方 。 在一个家庭聚会里 , 孩子被教导要积极参与和融入交流 , 而当着大人的面不管不顾的玩手机是不被允许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