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家长要克服家长欲,孩子是大人的老师


陈丹青:家长要克服家长欲,孩子是大人的老师

文章插图

您可能欣赏过陈丹青的画、读过陈丹青的书,您听过陈丹青谈教育吗?陈丹青有个很著名的观点:“我岁数越大越明白,孩子都是我的老师”?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其实,关于孩子,他与众不同的观点可不只这一句啦!他还说:“大人说好或不好,对或不对,就是在杀小孩,小孩就这样被杀掉了,孩子的童真就没有了 。 ”

对于孩子的认识,陈丹青老师有自己独特的哲学,今天就和小编一起来听听著名艺术家、作家陈丹青对于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对于成才的独到见解吧!
孩子们都是我的老师
法国有一个很著名的风景画家叫柯罗,他晚年说过一句话“我每天早上醒过来向上帝祈祷,让我像小孩一样天真地看世界” 。 我岁数越大越明白这句话,孩子们都是我的老师 。 没有学画这件事情,甚至没有画画这件事情,要紧的是大家都有眼睛 。 现在春天来了,我上午在公寓旁边走,像北京这么糟糕的天气,可是每朵花儿都好看,每一棵树都好看,这个时候我觉得我可能只有五岁 。
意大利有个导演叫费里尼,他说过一句话,可能有点极端 。 他说全世界的孩子在五岁以后送到幼儿园就被扼杀了 。 他反对所有现行的教育 。 人越长大,越是一个变坏的过程,变麻木的过程,不看天,不看星星,也不看花儿,不看树 。 脑子里只想挣钱,想当官,想把别人弄下去自己爬上去,所有的人就是想挣钱,做生意 。 所以很多孩子在长大以后就不可爱了,所以趁你们现在还可爱的时候说说话 。
中国家长要克服“家长欲”
中国家长有一个趋势需要克服,就是不要太把孩子当一个孩子 。 他是他自己,他有他的才能,他有他的爱好,可是你一时看不出来 。 我经常遇到一些家长问他的孩子应该怎么学画 。 问题不在这个地方,问题是他是否了解他的孩子?他在不在冷眼观察孩子,孩子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这时教育就开始了——如果可以叫做教育的话 。 所以家长最要紧的是冷眼看,然后带着孩子走向他感兴趣的地方,而不要强行带他去他讨厌的地方或者没感觉的地方 。 所以我想第一要克服的是家长自己的“家长欲” 。 “家长欲”是很可怕的 。 我蛮怕看到家长的,现在孩子苦死了,一天到晚被逼着学钢琴,学古筝,学英文……这时候有一个最可怕的东西丧失了,他们长大会恨你们,说他没有童年,一天到晚在上课 。 我自己所处的年代是另一回事情,非常匮乏,也非常无聊,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去,也没有东西可以看 。 我小时候,九岁的时候得到的第一本画册是美国画家画的动物画技法,全是马 。 我特别喜欢马,我父亲看我喜欢马,就给我买了那本书,我到现在还能画得出马的骨骼 。 我不是很了解现在的孩子,可看的东西太多了 。
对低年龄的孩子说概念,非常有害
13岁以前的孩子,我主张不要跟他们解释什么是“美”,什么是“古代”和“现代”,如果带他到博物馆去,根本不要对他解说,他听不懂,并且会厌烦 。 就是让他看,如果他实在不要看,就带他出去,他想吃就吃、想玩就玩,不要太早灌输这么多词汇给孩子,什么大师,艺术,美……都不要给他 。 我不喜欢孩子半大不小就能说会道,全是大人教他的词,不像孩子 。 我在美国、欧洲、日本看到的孩子都像孩子,他不太会说话,很简单的词,没有多余的话,没有废话,更没有空话 。
孩子10岁至15岁的时候,要特别观察他们,看他们到底喜欢什么,哪些事拽都拽不走他,打他都要做 。 如果这个时候,他正好喜欢画画,喜欢音乐,喜欢写作,或者是喜欢科学实验,家长就要带他到好的环境,能够耳濡目染 。 至于所谓美术史、古代、现代、这个派、那个派,我想差不多要到初中以后孩子才开始对这些词语、这些概念感兴趣,而且有理解力和判断力 。 这是我的认识 。
我在世界各国博物馆总是看到两种情况,一种是大人抱着婴儿在逛博物馆,其实婴儿在睡觉,但我觉得这个教育非常好 。 带孩子到很嘈杂的饭店或商场去睡觉和在博物馆睡觉,感觉是不一样的 。 第二,国外小学生和中学生会全班去博物馆,不是浏览,而是有专业的老师在那上课,学生很自由地提问 。 但在国内,我经常看很多父母带孩子去博物馆、美术馆,大人自己也不太喜欢,但觉得这是一件正确的事情,我觉得这个是最可怕的 。 对小孩而言,身教大于言传,如果父母真的很爱这件事情,小朋友得到的讯息是这件事情很有意思 。 很多时候是父母让孩子弹钢琴,自己根本不听音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