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难找怎么办(现在社会工作这么难找怎么办)


文丨中国劳动保障报采访人员 袁梦洁

国务院日前印发的 《“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 提出,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当前,我国就业领域出现了哪些新形势?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如何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针对这些问题,采访人员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 。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
# 变 化 #
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加剧
结构性就业矛盾成主要矛盾
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就业领域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新趋势 。这种变化和趋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曾湘泉:
就业总量、就业结构、就业质量是衡量或判断就业形势的三个维度 。“十三五”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就业总量显著增加,但就业结构亟待优化、就业质量仍需提高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劳动力供求两侧均出现了较大变化 。
首先,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持续下降 。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是人口结构变化的重要特征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为8.8亿人,比2010年减少了4000多万人 。
当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不断延长,16岁至24岁青年群体的劳动参与率持续下降,55岁以上的老年群体劳动参与率也维持较低水平,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程度不够 。上述两方面的因素对劳动力供给造成了较大影响 。
其次,“十三五”以来,我国劳动力需求端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形势变化等不确定因素对经济增长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但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增长率依旧保持在6%之上,维持了较为稳定的发展速度 。一方面,经济稳定增长使得就业需求持续增加;另一方面,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参与率在不断下降 。加之我国总和生育率不断下降,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3.5%,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状况 。这是近年来就业领域最值得的变化 。
《“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指出,“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将成为就业领域主要矛盾 。此现象的成因是什么?曾湘泉:
目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技术进步对劳动者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才培养和培训不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现象进一步加剧 。
具体来看,“就业难”的主体是青年群体,尤其是高校毕业生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8月,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15.3%,约为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3倍,实际青年失业率可能会更高 。
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应属于人力资本较高的优势群体,其就业难持续多年,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高校毕业生体量庞大 。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改变了高校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使得我国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逐年增大,预计今年将突破900万人,就业市场上的过度教育问题突出 。二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较高,对工作环境及收入、社会保障、劳动权益、体面度等方面都有一定要求,不愿意“低就”,而劳动力市场上满足其这一预期的新增就业岗位并不足 。三是“慢就业”甚至“不就业”现象越来越普遍 。“90后”“00后”家庭支持相对较多,可以花费更多时间择业或者继续深造 。四是高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技能培养严重不足,普通高等教育偏概念化、理论化,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脱节 。此外,“就业难”与就业歧视现象也有关系 。学历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地域歧视等问题在就业市场上依然存在 。
农民工是另一重点就业群体,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 。其“就业难”主要体现在文化和技能水平较低,学习能力和获取就业岗位信息能力不足,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其帮扶不够 。
“招工难”的主体是生 产制造型企业,且从全国范围看,“招工难”呈扩大化趋势 。前些年,主要是广东、江苏、浙江等地的生产制造型企业存在“招工难”问题 。但通过近两年的调研发现,目前,全国各地的生产制造型企业普遍存在“招工难”问题,部分工人流入新业态、新经济领域 。今年7月,人社部等8部门下发《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随着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保护和社会保障逐步加强,新就业形态对人才的吸引力将进一步加大 。
除去外部环境因素,制造业内部问题也值得 。从我们实地调研的情况来看,部分生产制造型企业,其劳务派遣员工占比较大,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过长,参加社保等员工权益难以保障 。季节性用工高峰期间,在全天工作12小时以上的情况下,制造业普工月薪最高为8000元左右,用工淡季月薪仅有3000-5000元 。这样的薪资和工作条件,相较于自由度和薪酬都更高的新就业形态而言,吸引力自然较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