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却说黄河水在变清 黄河水

【专家却说黄河水在变清 黄河水】黄河水(专家称黄河水正在变清)
提到黄河,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浑浊浑浊的水质 。“水少沙多”似乎已经成为人们对黄河的固有印象 。
黄河水库中游泄洪
但黄河沿岸居民反映,近年来黄河水质逐渐“变清”,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更令人不解的是,从渔民的捕捞量来看,黄河的鱼虾大大减少,体型越来越小,资源量也无法与30年前相比 。
问题是,黄河水真的变“清”了吗?在整个黄河流域,并不是所有的自然河段都可以用“一碗水,半碗沙”来形容 。
相比中下游的水质,黄河上游确实清澈,透明度高,溶解氧含量丰富 。多年水质监测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基本达到ⅱ类及以上水质标准,是名副其实的清洁水体 。

黄河浑浊的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这与西北地区的土壤结构有很大关系 。到达黄河中游后,大部分河流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高原疏松,在黄河水的侵蚀下会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这是造成水浑浊的根本原因 。
需要指出的是,群众反映的“黄河水变清了”也是事实 。近几年的监测表明,黄河的含沙量确实在逐渐减少,这与水库大坝的修建和流域植被覆盖度的增加有关 。
大坝的建设创造了一个静水环境,降低了水体的流动性能 。在重力作用下,黄河泥沙逐渐沉积在水库底部,最终导致水体透明度逐渐增加 。这种现象在小浪底和三门峡库区尤为明显 。
小浪底水库
水文站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黄河干流仅有5个水文站含沙量增加,其他站输沙量减少,较往年减少42.1%~99.1% 。黄河干流泥沙减少主要是由于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减少了水土流失,也反映了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 。
黄河污染治理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黄河水变清”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层含义是泥沙含量减少,透明度增加 。另一层含义是水体中的污染物在减少,总氮、总磷、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污染指标在减少 。
对比2008年和2016年黄河水资源公报,不难发现,黄河治污确实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8年,黄河流域劣五类水体占全流域的36.8%,污染形势不容乐观 。但2016年,劣五类水体比例降至22.5%,8年间下降了14% 。
2008年和2016年黄河水质对比
更令人惊讶的是,黄河二类水体的增加更加明显 。2008年,二类水体占黄河流域的17.8%,2016年,这一比例飙升至54.8%,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现象 。
近年来,国家环保检查部门再次对黄河干流137个水质断面进行了监测 。结果表明,1~3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已达73%,劣五类水体比例进一步下降至8.8% 。所有这些数据表明,黄河水质正在逐步改善,污染控制取得了显著成绩 。
目前,虽然黄河干流水质达到优良水平,但多条支流仍存在严重污染现象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 。
现在,黄河的生态治理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未来的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必将成为重中之重,母亲河的保护形势也将迎来最好的机遇 。
黄河的水变得“清澈”了 。为什么鱼虾少了?其实“黄河水变清”和“鱼虾减少”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但都有各自的原因 。
据文献记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黄河流域渔业资源十分丰富,许多渔民专门以捕捞野生黄河鱼为生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渔业资源不断衰退,渔民收入逐年下降 。

近年来的资源调查显示,黄河流域的捕捞量从原来的几十万吨下降到历史最低的4.6万吨,下降幅度达80%~85%,鱼类资源急需休养生息 。
随着捕捞产量的减少,黄河流域的鱼类种类也在减少 。
20世纪80年代,黄河流域有191种不同的鱼类 。2008年,专家在新一轮调查中使用了各种手段,但只发现了82种 。历史上有记载但本次调查未发现的鱼类占57% 。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黄河鱼很难找到,包括黄河蓍草鱼,花鳗鲡,以及北方通榆和其他土著鱼类 。

黄河鱼虾减少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水电工程的建设阻断了黄河鱼类的洄游通道,导致自然繁殖失败,这是渔业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尤其是2020年,黄河上游规划建设的38座水电站将全部建成,这对于洄游鱼类来说无异于一记重击 。
第二,非法捕鱼难辞其咎 。从2018年开始,国家规定每年4月1日至6月30日为黄河禁渔期 。但在此期间,黄河沿岸仍然存在着电鱼、毒鱼、炸鱼、“无家网”作业等多种非法捕捞行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