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地理必考重点有哪些 初一地理上册复习资料


初一地理上册复习资料(初一上册地理必考重点有哪些)
有些刚步入初中的学生会感觉地理的学习很难,下面总结了初一上册地理必考重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球体 。
(2)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
(3)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
二、纬度和经度
1.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 。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
2.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
3.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
4.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
5.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
6.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三、陆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
4.七大洲: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
7.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
8.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
四、地球的公转
1.含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 。
2.方向:自西向东 。
3.周期:一年(约为365天) 。
4.特点: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是66.5°
5.产生的现象:
(1)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2)同一地点,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3)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4)同一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光热不同,即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 。
6.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7.四季的划分(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相反):
3、4、5三个月是春季;6、7、8三个月是夏季;
9、10、11三个月是秋季;12、1、2三个月是冬季 。
五、地球的自转
1.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
2.方向:自西向东 。
3.周期:一天(约为24小时) 。
4.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
六、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与生活
(1)气温:空气的温度,常用℃表示 。
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
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
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
(2)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温影响人们的穿衣、饮食、住房、农业和交通等 。
2.气温的变化
(1)日变化
概念: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
变化特点: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
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2)年变化
概念: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
变化特点:南北半球气温的变化正好相反 。
陆地上:北半球气温7月最高,1月最低;
海洋上:北半球气温8月最高,2月最低 。
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3)通常用气温的变化曲线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的气温变化情况 。
(4)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绘制方法:一横月、二纵温、三定点、四连线
3.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气温相同的点的连线 。
(2)表示:世界各地冷热不同,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 。
(3)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