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消毒液火了!为什么叫“84”? 84消毒液中84的由来


本文转载自瞭望智库 。
作者刘俊卿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84消毒液再次流行,一瓶难求 。
此前,这种价格低廉、使用简单、效果可靠的消毒剂,在战胜甲肝、非典疫情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堪称防疫“神器” 。
关于“84”一词的由来,有人推测是由“巴氏杀菌”音译而来,也有人推测可能是代表有效成分的含量 。
那么,数字“84”到底代表什么?这种能杀菌漂白衣服的液体到底是怎么来的?今天Ku叔叔将带你去寻找答案 。
1社会急需杀灭肝炎病毒!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生了多起震惊全国的传染病流行事件 。在此期间,部分患者因医院消毒条件差,交叉感染加重,甚至死亡 。
北京市第二传染病医院医生金耀光在临床查房时发现了一件让他担心的事:住院的小儿麻痹症、麻疹肺炎患儿,退烧后本应康复出院,却出现了第二次高热 。无论再用什么抗生素都没有效果,最终死亡 。这种现象往往集中在一些病房 。
这也引起了医院的警觉 。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第二次高烧,连续死亡?
在一项紧急研究的指导下,经细菌培养和实验室检查,该儿童的死亡可能是由医院内耐药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交叉感染引起的 。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常寄生于人和动物的皮肤、鼻腔、咽喉、胃、痈和化脓性疮疡,普遍存在于空气体、污水等环境中 。它是革兰氏阳性菌的代表,可导致肠炎、肺炎、心内膜炎等严重后果如中毒性休克和败血症 。
找出原因,人命关天 。金耀光建议,对病房进行彻底清洁,并喷洒氯溶液进行消毒 。效果立竿见影,孩子们再也没有死于交叉感染 。
惨痛的教训让金耀光意识到了消毒的重要性 。但氯气溶液具有严重的刺激性和腐蚀性,挥发性气体也可能引起燃烧和爆炸 。吸入人体也会导致严重中毒,所以不能作为日常消毒使用 。
金耀光开始“无所作为”,尝试配置消毒液 。几年后,他被调到北京市第一传染病医院(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以下简称地坛医院)担任新成立的消毒科主任 。
为了补上消毒知识这一课,金耀光主动向消毒专家、军事医学科学院顾德红教授、马研究员等请教 。并请来了北京市疾控中心主任、彭老师 。
1982年,我国出现了乙肝疫情,全社会急需一种能有效杀灭肝炎病毒的消毒产品 。北京市科委立项,拨款15万元提供300平方米的实验室,成立“肝炎消毒剂”课题组 。金耀光主持研发工作 。
有了人,有了钱,有了实验室,项目进展非常顺利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金耀光团队筛选了几十种配方,最终发现浓度合适的次氯酸钠溶液是最理想的溶液 。
经实验进一步验证,次氯酸钠溶液对芽孢、致病性球菌和杆菌的杀灭效果达99.99% 。经过3000多次现场消毒实验,新研制的消毒剂效果得到了验证 。
经北京市专家委员会鉴定,该消毒剂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那一年是1984年,地坛医院药剂科主任刘志德提议将这种消毒剂命名为“84” 。
图为北京市科委授予金耀光的证书 。
此后,金耀光等人在《健康报》等刊登技术转让广告 。很快,37家企业先后购买了“84”消毒液生产技术,地坛医院获利颇丰 。截至目前,全国有上千家企业生产84消毒液 。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技术已经转让,但84消毒液的所有权一直悬而未决,并一度引发官司——
1996年,江苏爱特福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申请在消毒剂上注册“84”商标,一年后被驳回 。1999年,北京地坛医院出资的隆安公司也向商标局申请在消毒液上注册“隆安84”商标,同样被驳回 。2000年后,爱特福保健品公司和地坛医院都为84消毒液的归属问题提起诉讼 。
该事件最终惊动了最高人民法院 。2003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对84消毒液权属纠纷案作出终审判决,认定84消毒液为同类消毒液产品的通用名称,北京地坛医院和江苏爱特福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均可使用,至此,争议多年的84消毒液的称谓终于有了定论 。
上海甲肝和84消毒液一战成名 。很多人可能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甲肝和乙肝疫情,尤其是1988年上海的甲肝疫情,就是由被污染的毛蚶引发的,导致30万人感染 。
消毒液84问世没几年,就遇到了上海甲型肝炎的爆发 。
当时动物蛋白数量少,价格贵,只要六毛到八毛一斤,文蛤就成了市民非常喜爱的食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