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吉之岛,暗淡的永旺 青岛吉之岛


青岛吉之岛(消失的吉之岛,暗淡的永旺)
经济、人口结构、消费形态和观念都变了,穿越数个经济周期后,日本正经历第四消费时代 。
当下中国诞生和成长的企业,几乎都能在日本找到标杆 。研究美国是发现可能性,研究日本则是把可能变成现实 。
为此,商业地产头条推出日本商业深度报道系列 。今天是第三篇“日本零售第一”永旺 。
永旺,在中国,曾用名“吉之岛” 。日本范儿十足的名字,配上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它一度让中国消费者着迷 。可这种着迷,却渐渐被时间冲淡了 。
永旺的历史可追溯至250年前,那时的“冈田屋”以货郎的方式,扁担挑着货品沿街叫卖 。1969年,永旺前身——“JUSCO株式会社”诞生,1984年开始海外扩张,布局马来西亚、泰国、香港 。
1987年,其在香港开出中国首店 。三十余年已过,日本依旧是永旺大本营,门店数占比超80%;中国,作为三大总部之一,是永旺海外事业部的重头戏,开超市外,也干起了综合百货、购物中心、便利店生意 。
但黯淡,是其中国成绩单的常见底色 。今年5月,永旺中国区董事会主席——羽生有希在任职4年之际,辞去了永旺(香港)董事总经理一职 。永旺遇上的“中国式”运营窘境,再次被摆上台面 。
永旺在中国,盈利烦恼多上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崩溃,GDP一度负增长,零售业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
日本零售企业纷纷将剩余资本转向内需旺盛并有巨大潜力的中国市场 。此时,绝大多数日本零售企业通过与内地企业建立合资合作关系进入中国流通业,八佰伴、伊势丹、伊藤洋华堂皆如此,永旺也不例外 。
1995年,香港永旺与广东天贸百货有限公司成立广东吉之岛 。第二年,永旺中国内地首家GMS(综合百货)——吉之岛,选在中国首家购物中心——天河城高调开业 。
“打的士说去天河城,司机不识路没反应,说去吉之岛,马上开车 。”天河城集团项目管理部霍穗民此前对媒体描述称,那时的天河城东门停满吉之岛顾客的摩托车 。
吉之岛,一炮而红 。综合百货,成了永旺在中国快速扩张的招牌,但往南走北,却用了不同的名字 。南方的吉之岛,去到北方则改名为“Jusco(佳世客)” 。同副盔甲,两个名字,如此打法为永旺后期大规模扩张留下了一个障碍物 。
随着中国逐步取消了外商投资在股权、地域等方面的限制并进一步下方审批权,2002年,已在香港上市的香港永旺于深圳注资成立在华首家全独资零售企业——深圳永旺 。五年后,北京永旺横空出世 。
资料来源:永旺官网; 制图:商业地产头条
这时,永旺在中国打拼了超十年综合百货模式,生命力日趋减弱 。2008年,永旺首家购物中心——永旺梦乐城北京国际商城在京开业,一改纯百货商业图谱 。
永旺将店铺模式进行拆解,细分出综合百货、购物中心、SM(食品超市)、便利店等业态,在中国进入经济新常态的时期,抓紧产品销售与品质服务两条线 。
2011年,永旺整合了中国业务,成立了“永旺中国总部”,并于2012年将旗下两大百货名字统一为“AEON(永旺)” 。
发展至今,六年已过,永旺在华已布局GMS业态56家,SM业态21家,便利店75家,购物中心25家 。同时利用其集团的业态协同效应,顺利开展信用卡等金融业务 。
但其在中国的业绩表现,却不如预期理想 。
2018财年,永旺集团总营收达8518亿日元(530.67亿人民币),同比增1.5%,总利润2122.56亿日元(132.24亿人民币),同比微增0.9% 。
得益于香港小型专门店的开店策略及AEON STYLE的成功经营,中国事业部营收96.76亿港币(84.93亿人民币),同比增0.11%;但内地业务亏损放大至5.98万港币(5.25万人民币) 。如此看来,当下永旺在中国,依旧没能摆脱盈利的烦恼 。
为何,这般步履维艰?2012年,对永旺中国来说,是个分水岭 。自2009年起的营收、利润双数增长势头,却在2012年出现断崖式下滑 。
虽然开发新店铺的脚步未曾停下,但永旺在中国的销售额却未随之成倍增长,甚至出现同店增长持续为负,陆续出现关店 。
2017年,永旺先后关闭了东莞花园广场店和广州中环广场店,2018年永旺撤掉深圳海岸城十年老店 。如今,永旺再次撤掉经营了七年的天银店 。
作为日系GMS鼻祖,在中国经营20余年后,永旺为何频频关店?综合来看,不外乎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