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吉之岛,暗淡的永旺 青岛吉之岛( 二 )


  • 店铺布局分散,规模优势不明显:受制于规模、进入时间、繁杂的流程等,对上游供应商议价能力弱;
  • 品牌高端定位,与商品架构脱节:无法满足其目标客群(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差异化竞争之路漫漫;
  • 百货同质化严重,电商冲击大:中国百货市场同质化现象严重,盈利能力及渠道影响力弱化;同时,线上购物呈爆发式增长,传统零售市场份额萎缩、毛利水平扶摇直下 。

  • 数据来源:WIND; 制图:商业地产头条
    永旺集团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占集团总营收18.7%的金融、地产开发、保健业务对利润的贡献率高达71.9%,而主营的综合百货,营收占比虽有36.2%,但对利润的贡献率仅为5.4% 。
    数据来源:WIND; 制图:商业地产头条
    数据来源:WIND; 制图:商业地产头条
    对于永旺来说,如何处理综合百货这个沉重的包袱成为一道难题 。固守之前套路,淘汰出局是必然结果 。清楚意识到此困境,永旺迈入了“购物中心”阵营 。
    一边关掉利润和现金净流量表现不佳的百货店铺,以保持净资产;一边整合资源优势开新店,将便利店、商业地产作为新的增长极 。
    但这时的它,显然已来晚了一步,城中心可选择的空间并不大 。考虑到中国汽车普及率大幅提升,私家车购物者越来越多,2008年永旺再次复制日本经验,跳出了传统商圈束缚,在城郊做起了购物中心——永旺梦乐城 。
    购物中心外延式扩张外,2009年,永旺还在青岛开出了中国首家迷你岛便利店,截止2017年2月,已在青岛密集布局63家门店 。
    又是十年,对购物中心抱有期待的永旺,再次失望了 。曾立下豪言,2020年要在中国开50家购物中心,至今只完成一半(已开业购物中心20家) 。
    • 与中小开发商合作,定制式扩张,开发成本高昂,风险压力大,回收期长;
    •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大量的资本化及费用化投入也导致了毛利较低;
    今年上半年,永旺中国事业部毛利为29.8%(去年同期30.7%);经营业务所得现金净额为正、投资业务所得现金净额持续为负,印证了永旺对于2018年内地业务持续亏损给出的解释:新店仍处于投资期 。
    • 中国事业部经营模式存弊端,人员流动性大,运营不稳 。
    起初为了防止公司内部腐败,又受限于人员成本,永旺设立在华日籍员工三-四年任职期的人事制度,即使在岗期间表现优异也不得连任 。
    本就没有相应股权激励的普通管理岗,因频繁调岗而出现了经营者的短期行为,也导致了政策执行的不连贯性,这一制度若不加改善,随着时间推移,劣势将越发明显 。
    扭转困境,还有机会?短期看,永旺虽身陷业绩泥潭,但随着中国社零增长平稳,可选消费的复苏态势也日趋明朗 。
    而相较于美国百货业CR4(50%~60%),目前中国CR4不足20%左右,行业集中度仍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
    • 【消失的吉之岛,暗淡的永旺 青岛吉之岛】百货龙头复苏
    电商红利殆尽,线下消费市场回暖,电商巨头纷纷转战存量市场,线上线下加速并购有望提升市占率,对于一向保守出牌的永旺,这即是机会也是挑战 。
    事实也正是如此,永旺近年来一直在向数字化方向升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