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场大合唱 黛玉走四方

黛玉走来走去(全场合唱)
童友伟马树春
马树春是天津茶馆里比较知名的老一辈相声演员 。他在舞台上有一个昵称“蜡笔肖鑫” 。他向早年帮助过于先生的于宝林先生学习,收获了他的言行 。后来,他与童有为长期合作,整理改编了几十部传统相声,创作演出了许多新的相声 。同妈的回归短剧《黛玉行四方》每次都获得大合唱,效果很受欢迎 。
马树春出生于1954年 。他小时候住在丁子谷工人村 。工人新村设备齐全,有照相馆、早餐店、杂货店、邮局、新华书店、澡堂,应有尽有,还有一个可容纳200人的小剧场 。天津各级文艺团体轮番演出 。这个小剧场是马树春“开悟”的地方 。
马树春喜欢听余竖亥的新书《天目村的战斗》 。这本书的“书胆”叫马顺儿,原型是马树春的父亲马顺兴 。一开始,马树春的父亲和余竖亥谈了三天 。基于这些数据,于先生加入了《卖英雄谱》的内容和技巧,创作了一首可以连续讲三个月的歌谣 。
马树春
除了在小剧场听曲艺,马树春还在家和《广播报》对比听广播,口述相声、讲故事、快板的台词 。小学第一场表演是天津快板《三个美国人》,由三个小同学表演,马树春排练 。这些台词是从收音机里录下来的 。
20世纪70年代,马树春加入了北京铁路总队后勤部宣传队 。解放军《天津唱和文艺》一出新台词,他就自学了,其中有一段常桂田先生的相声,马树春模仿得惟妙惟肖 。
1984年,马树春转业后调到北辰区文化馆,成为团干部 。他的父亲看到他只能靠这个吃饭,所以他带他去见林宝先生 。这时,马树春意识到父亲和于宝林已经认识很久了 。见到于先生后,马树春说了一句“菜的名字” 。于先生把手放在马树春的胸前,让他大声地“啊”了一声,说孩子的嘴巴很干净,还有空间 。马树春回答:“我生气就死?”于先生被逗乐了 。
马树春
于宝林收马树春为徒弟 。后来,马树春在相声族谱里看到师父给他写的“1980年天津学徒” 。只是经过询问,他才知道1980年,马树春的父亲去了于宝林,说儿子想让于先生接受相声,于宝林当时同意了 。
1986年,于宝林天津河东曲辉演出代表作《卖布头》 。32岁的马树春测量了一位60多岁老人的生活 。当时河东大礼堂坐满了1000多人 。罗玉生是最后一个,于宝林和马树春是第二个 。演出结束后,他们回到后台 。韩国实验曲艺团团长来于宝林说这个陪练不错 。
从此,马树春不再调侃,因为他觉得比调侃更难,更过瘾 。于宝林对马树春要求很严格 。他把每一个单词都背下来 。演出期间,马树春没怎么说话,于是于宝林批评他:“你无话可说,你想要什么?”“重程序”也是不行的,比如:“你看过电影吗?”“是的 。”不,我得说“我见过” 。比如逗趣者说:“相声讲究学唱 。”贡品上还写着:“是说、学、唱 。”这是干什么用的?这就是“三分喜剧,七分喜剧” 。
童友伟马树春
支持于宝林大师两年后,1986年,群众艺术馆老师宋勇创作了漫画对白《懒人变富》,找到马树春,希望他能支持当时在《家庭报》工作的佟有为 。当时的佟有为虽然只是一个相声爱好者,但水平并不低 。无论相声、小品还是天津快板,都有优势 。马树春问师父能不能做,于宝林一听就答应了 。2000年,佟有为还向波林先生鞠躬 。
马树春与童佑威合作33年,创作了《欢乐相声》 。但是有一次,他们几乎裂开了一个洞 。在那场演出中,佟有为坚持要演《福寿拳》,但马树春却不这么认为,因为今天的观众并不适合 。佟有为仍然坚持 。马树春的心里说,你不看不起配角吗?你没听我说吗?我今天不能让你成为负担!上台后他的台词没错,但节奏不对,结果“浑” 。
回到家后,马树春准备“折谱”,第二天与佟有为告别 。第二天,佟有为递给马树春一封信 。马树春打开来写了三页,大意是,不了解对方就不容易了解对方,就变成了男人,希望继续合作 。马树春很感动,对童有为说:“我这辈子就跟着你 。”后来有一位著名学者请马树春来量他的一生,马树春说:“我和童歌是终身的承诺 。”
童友伟马树春
同马和马
马树春老师时,马李三先生为他题词“师生为友”;童有为当老师时,马大师题写了《艺术无止境》 。童有为特别喜欢马李三先生的《十点钟开始》,马散叶先生亲自告诉他如何刻画这个人物 。后来,童有为马树春的代表作《梦系列》更是有了“十点开始”的灵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