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人物特稿的新技巧 人物特稿

人物特写(写好人物特写的新技能)
编者按:人物特写是新闻特写的一个重要类别,旨在通过故事、场景、细节、语言等事实材料,再现人物行为,建构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 。在传统的特写写作中,由于文本容量的限制,许多事实和细节不得不被省略,作者叙事的灵活性也受到限制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媒体互动叙事极大地改善了这些问题 。让我们来看看在媒体互动叙事的背景下,采访人员可以用哪些方法让用户更直观地感受人物和性格 。
文|杨、姚帅、曹,原载于新闻与写作(ID: bj _ xwyxz)
【写好人物特稿的新技巧 人物特稿】一个
图文结合梳理生活节点
人物特写报道的核心是人 。让读者和用户了解人物的主要经历和故事以及他们的价值观是目标 。
比如《纽约时报》刊登的斯蒂芬·霍金76岁去世;他的思想漫游宇宙(科学家霍金去世,享年76岁;他的思想漫游于宇宙)共4000余字,简要回顾了霍金的一生,并对其人生经历中的重要节点进行了强调和展开;在叙事线索上,根据人物的学术生涯和个人生活两条线索,记叙文重点讲述了霍金对“黑洞”的学术研究过程及其影响,并通过对人物语言和行为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态度;同时辅以人物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如参加《生活大爆炸》节目录制、冒险进入零重力飞行器体验等,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在学术领域依然乐观坚强、不断探索创新、直面身体残疾的伟大物理学家形象 。
在这篇专题文章中,正文详细而清晰地回顾了霍金的一生 。文章开头报道了霍金去世的事实后,总结了他的重要学术成就,并借用纽约城市大学教授的话来评价他的成就 。读了几个简短的段落,读者可以形成对人物的基本认知:研究黑洞,写时间简史,经历被拍成电影,值得被铭记的物理学家 。在后续内容中,无论是深度记录人物在近代物理研究中的成就,还是展现其人生重要转折或对其一生进行全景式回顾,都是读者对人物形成的基本认知的增强和拓展 。
但受限于书面文本的容量,以及读者在阅读长文章时容易走神的习惯,虽然书面文本通过细节安排调整了阅读节奏,但仍难以保证读者会有足够的耐心 。在这里,更符合网络用户快节奏、视觉化阅读习惯的交互元素发挥了作用 。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两组图片来展示霍金的生平和重要节点 。第一组图片是幻灯片,共11张,标题是“霍金生平概述” 。这组照片出现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为读者快速了解人物及其生活提供了方便 。点击链接后,图片匹配简单的文字描述,更符合快节奏的阅读需求 。在描述下方设置了“返回文章”的链接,在页面右下角设置了分享功能,赋予用户自主操作的权利,让阅读更加灵活 。
(图1:点击第一组幻灯片的链接进入页面)
第二组图片是霍金的6张高清照片 。虽然内容也是对他一生的总结,但内容的选取更加生动 。随着文本的叙述,它侧重于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对生活的态度 。图片的文字注释包含了人物语言和观点的细节,可以帮助读者对人物形成更细腻的认知 。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组图片与文字搭配得很好 。组内六张图的位置基本接近显示文字的位置,对长文进行视觉分割,辅助文字以图像的形式调整用户的阅读节奏 。
(图2:页面上第二组图片的直观展示 。下面的标题是:霍金在他剑桥大学的办公室里,他对帮助他发表演讲的机器唯一的抱怨是它的加州口音 。)
与其他交互元素相比,图片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信息直观,易于交互操作 。通常他们只需要点击进入和翻页,所以“图文结合”被大多数读者和用户所熟知 。因此,在本文中,以图片作为一个人物生活的重要节点的载体,用文字来叙述和调整节奏,可以提高信息传递的效果,帮助读者和使用者形成对该人物的基本认知 。
2
挖掘人物核心故事
霍金因对“黑洞”问题的学术贡献而为世人所知 。在这个人物特写中,他研究“黑洞”的过程是展现人物最核心的故事 。由于他的研究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晦涩难懂的,如果只是简单地罗列他的学术成果或者大段大段地讲解他的理论知识,读者很容易失去阅读的兴趣,也就无法对人物研究成果的意义和影响形成深刻的印象 。也正因如此,《纽约时报》避免了理论知识的晦涩解释,讲述了人物的学术探索过程 。
例如,文字部分描述了霍金年轻时的学习经历,他如何对“黑洞”产生兴趣,与伊朗物理学家的观点分歧,以及在疾病带来不便后,如何使用机器人继续活跃在教室和研究机构 。在展示其研究成果的意义和影响时,引用众多同领域专家对其进行评价,而不是用奖项、声誉等硬性标准来评判其研究成果 。这样的处理可以让用户在阅读时更容易进入人物的情境,在对人物的学术成就有一定了解的同时,感受科学家的人格魅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