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有高楼全文阅读 西北有高楼小说( 五 )


真正的理想既不为功名利禄 , 也不为扬名声显父母 , 也不为立德立功立言 , 而是属于你的一种本能 , 是你自己都拿它无可奈何的 。 例如陶渊明就说过“性刚才拙 , 与世多忤” , “饥冻虽切 , 违己交病”之类的话 , 那并不是为了某种道德的教条 , 而是他本身对某些邪恶的、污秽的、不完美的事情就有一种本能的排斥 。 还不是说为了某种利害的计较或为了维持一个清白的名声 , 而是一旦违背了内心这种本能 , 就会感到比挨冻受饿的滋味还要痛苦 。
叶嘉莹先生讲《西北有高楼》
[宋]佚名《归去来辞书画卷》(局部)
一个人可以从很年轻的时候就有这种本能 , 就看你将来把它投注到哪里去了 。 它可以成为一种宗教的信仰 , 可以成为一种政治的理想 , 也可以成为一种学术的事业 。 而且 , 同样是追求理想 , 又有不同的两种类型 。 第一种人一定要追求完美 , 如果追求不到 , 他情愿以身殉之 , 即如屈原《离骚》所说的“亦余心之所善兮 , 虽九死其犹未悔” 。 这种人热情而且固执 , 往往成为伟大的文学家 。 第二种人其实也可以成为伟大的文学家 , 那就是像苏东坡那样的人 。 这种人对世界有一个通达的看法 , 知道从来就没有所谓真正的完美无缺 , 任何人和事总是有美的一面也有丑的一面 , 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 。 问题在于 , 你要多看人家好的那一面 , 鼓励人家向好的那一面发展;对于现实中的不完美 , 你要“自其变者而观之” , 树立一种通达的、洒脱的人生观 。 有人认为 , 中国文学里一直存在这样两种类型 , 在早期文学作者里 , 屈原可以代表热情执著的那一类型 , 庄周则可以代表通达洒脱的这一类型 。
现在就要说回来了——如果你把你那种本能的追求和向往的感情投注给宗教、哲学或者政治 , 那当然很好 , 但这种投注是单方面的 。 因为你作为人是有知有情的 , 而对方作为一种信仰、一种哲理、一种主义 , 是无知无情的 , 你的感情不能马上得到回答和共鸣 。 天下最美好的事情 , 就是你把你的感情投注给另一个与你有相同理想的知音 , 你马上就可以得到回答 , 感受到一种温暖 。 所以古人说人生如果能得一知己 , 那真是死而无憾了 。 所以 , “愿为双鸿鹄 , 奋翅起高飞”这种对知音、知己渴盼追求的感情 , 其实也是人类所共有的一种感情的基型 。 这也就是《西北有高楼》这首诗之所以在情意上写得十分动人的缘故 。
这首诗之写得好还在于它的表现方法 。 从表面上看 , 这首诗的句法很简单 , 叙述也很直接 , 外表是很朴实的 , 但实际上它有好几种表现方法用得非常好 , 例如背景的形象、感受和气氛、象喻的联想、若隐若现的人物等等 。
从“西北有高楼”到“阿阁三重阶”这四句 , 没有一个人物出现 , 整个是写背景 , 但从这些背景的形象中就渲染出一种气氛 , 给你一种感受 。 这是很重要的 , 好诗和坏诗的区别往往就在这里 。 有的诗里所提出来的形象没有完整统一的气氛 , 因此也不能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有些人他自己都不知道要说些什么 , 写诗的时候心里并没有什么想说的东西 , 只不过是拿一些漂亮的文字在那里拼拼凑凑而已 。 作者自己本来就没有什么感受 , 又怎么能够给读者以气氛和感受?一个好的诗人 , 他不但自己确实有深刻真切的感受 , 而且还能够找到恰当的形象把他的感受传达出来 。
《西北有高楼》开头四句的背景形象所提供给我们的气氛和感受是什么?刚才我说过 , 一个是高寒 , 一个是美丽 , 这是建筑物的形象 。 接下来他还有声音的形象 , 从“上有弦歌声”到“慷慨有余哀”是声音的形象 , 它起了一种交往和传达的作用 。 这曲调为什么如此悲哀?因为弹唱它的人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孤独寂寞的女子 。 这个女子与《青青河畔草》中那个女子显然不同 , 那个女子是“皎皎当窗牖” , 从一开始就是很鲜明地站在那里让大家观看的 , 而现在所写的这个女子根本就没有出现 , 只是听到了她弹奏音乐的声音 。 事实上 , 不管建筑的形象也好 , 声音的形象也好 , 都未必是现实的 , 作者只不过是用这些形象来传达他的感受和气氛 , 从而提供给你一种追求向往的象喻的联想 。
而且他没有到此为止 , “不惜歌者苦”两句是写听者与歌者的共鸣 , “愿为双鸿鹄”两句是把听者与歌者合一 。 这真是很妙的一件事 , 因为楼上那个女子只是诗人的想像 , 而所有那些建筑的美好、声音的美好、中曲的徘徊 , 都是诗人自己的描写 , 写的是他自己内心之中的境界 。 过去有人给《古诗十九首》作注解 , 考证《西北有高楼》可能是指洛阳城里的哪个楼 , 这实在是把这首诗讲得死于句下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