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传统习俗 傣族的生活习惯

傣族的生活习惯(傣族传统习俗)
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 也是泰国和老挝的主要民族 , 自称为“地”和“地”之间的发音的“傣泰民族” 。起源于澜沧江、怒江中上游 , 曾多次在云贵高原建立政权 , 后由于中原王朝等民族的挤压 , 逐渐迁徙至印支半岛和南亚次大陆 , 分布于泰国、老挝、缅甸、印度、越南、中国、柬埔寨等国 , 总人口约6800万 , 泰国约4700万 , 老挝约500万 , 缅甸约850万 , 印度约4400万 。
在中国的历史记载中 , 傣族被称为哀牢、山、巫满、白满、白乙、金牙、黑池、白乙、彝、白乙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 在暹罗王国的推动下 , 国际社会开始将分布在各国的傣族、泰族称为“泰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各国政府在各自的领土上命名戴和泰国 。他们在泰国、柬埔寨和越南仍被称为泰国人 , 在老挝被称为老挝人 , 在缅甸被称为掸族 , 在印度被称为阿萨姆人 , 在中国被称为傣族 。
傣族也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有三大方言和几个次方言 , 如泰语、兰纳语和暹罗语 。相邻方言之间的发音差距很小 , 而且差距也随着空之间的距离而增大 , 但无论在哪里方言都可以简单交流 。有七种文字 , 分别是暹罗、澜沧、兰纳、End、tene、Nati、Ahong , 都是从印度婆罗门字母演变而来 , 都是从左到右书写 , 从上到下都有断行 , 只是形状和结构不同 。目前由于现代国家观念的形成 , 泰国各地都在使用苏克体(泰语) , 老挝各地都在使用澜沧体(老挝语) , 其他地区的傣族使用本族语言 , 只有少数人还在使用本族语言 。
傣历有两种 , 即大傣历和小傣历 。大傣历是傣族最早使用的历法 , 是傣族先民在汉族农历的基础上创造的 。时至今日 , 只有民族意识强烈的大傣(泰)人还坚持使用这种历法 , 故称“大傣历” 。戴孝历法其实就是缅甸历法 , 是从缅甸传入傣族地区的 。戴孝(泰国)人是最早接受这种历法的傣族人 , 因此他们被称为“戴孝历法” 。

傣族传统习俗 傣族的生活习惯

文章插图
由于傣族分布广泛 , 各地傣族的社会发展各不相同 , 所以思想上略有差异 , 主要体现在婚姻家庭观念上 。
滇南
解放前 , 滇南傣族仍有许多二元婚姻的残余 , 表现为家庭婚姻关系不太稳定 , 结婚离婚相对自由 。然而 , 由于家庭和村社的存在 , 年轻人的婚姻直接关系到他们对家庭和村社的权利和义务 , 因此需要得到家庭和村社负责人的同意 。
男女双方恋爱时 , 男方邀请叔叔阿姨向女方求婚 。这时女方父母一般不会像往常一样说话 , 户主和村长会回答 , 询问“上门”期间的情况以及如何招待亲友等 。 , 而且他们可以在一家之主的批准下结婚 。结婚后 , 男方必须按照承诺在女方家工作几年 , 才能把妻子接回来 。组建另一个家庭时 , 村社会给“地” 。如果双方意见不一致 , 得到领导同意 , 一对蜡条交给对方 , 离婚手续就完成了;如果男方几个月没有家里的消息 , 女方可以另找配偶;当一方死亡时 , 无论他多大 , 都要办理离婚手续 , 即在死者的棺材上放一对蜡条 , 并将棺材送到楼门口 , 这意味着他与死者离婚 。
傣族传统习俗 傣族的生活习惯

文章插图
滇西
在滇西傣族中 , 家庭婚姻带有较为鲜明的封建色彩 , 婚姻完全以买卖、包办为基础 。一般彩礼300元 , 还有很多其他的费用 , 比如开场费、关场费、见面费、佛费、鉴定费、媒人费等 。 , 总计十几个 。这本质上已经成为女人的价值 。
很多家境贫寒的男青年负担不起这笔费用 , 于是采取了偷亲接亲的形式 , 即在男女关系成熟时 , 确定“抢婚”的日期 。小伙子陪着伙伴 , 手持弯刀和铜币 , 埋伏在预定地点 , 等待女孩到来 , “抢”了就跑 。女孩假装大叫通知家人 , 男子拿走铜钱逃走 。既遂后请媒人到女方家求婚 , 双方邀请领导、亲戚朋友商量解决问题 。彩礼确定后 , 婚姻正式结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