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思考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 三 )


(三)强迫症
强迫症(OCD)是青少年时期非常常见的症状,是指患者主观上感觉到一些不可抗拒的、无助的想法、情绪、意图或行为的存在 。患者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被迫进入的、自己不想进入的思想、纠结的想法或行为是没有意义的,知道这是不必要的,但自己却无法控制和战胜自己,因此感到痛苦 。
(4)恐惧症
恐怖症是指个体对某一事物或某一特殊情况的强烈恐惧,通常与引起恐惧的情况不成比例,难以理解 。患者知道他们的恐惧是不现实的,但他们无法控制自己 。恐惧症有以下表现:社交恐惧症;荒野中的恐怖;动物恐怖;疾病、恐怖等 。
(5)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一种多发的常见心理疾病,多是由于一些长期存在的精神因素,引起大脑功能的过度神经活动,削弱神经精神活动能力 。
动词 (verb的缩写)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自我发展阶段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时期,这一时期的心理发展主要存在以下矛盾:一是志向远大与缺乏实践经验的矛盾 。大学生胸怀大志,忧国忧民,但由于还没有真正踏入社会,对现实缺乏了解,经常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徘徊,久而久之导致心理问题 。其次,要求别人尊重和尊重别人的矛盾 。很多大学生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不喜欢别人的干涉和指责,却缺乏对别人的尊重,有的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造成自命不凡、爱慕虚荣的人格缺陷 。三是独立思考、强批判与弱认同和自我约束的矛盾 。大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进一步增强,但辩证思维不够深刻,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够敏锐,自控能力有待培养 。因此,大学生在社会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挫折和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导致心理问题 。社会多元化、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让人感到紧迫感、压力感和心理距离感 。很多学生在中学时成绩优异,受到“学校的培养和保护” 。进入大学后,他们失去了这种优势和地位,导致心理失衡 。父母渴望孩子成才,要求孩子只学习,忽视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生活懒散,缺乏纪律性,自理能力差,抗压能力弱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 。调查显示,大学生已经成为心理弱势群体,约50%的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或亚健康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闭症、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症等 。大部分原因是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调整和解决 。
(一)角色转换和适应障碍
新生有一个角色转换和适应的过程 。每年新生经常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心理学上称之为“新生心理失衡期” 。大一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一是现实中的大学与心目中的大学不统一,导致心理落差;其次,大一新生因为不适应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而迷茫,导致心理障碍 。此外,大一新生作为大学的普通一员,与以往中学时的佼佼者感觉大相径庭,这也是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
(二)沟通困难造成的心理压力
大学生的学习压力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这让他们长期处于冲突和痛苦之中 。课程超负荷、学习方法问题、长期过度的精神压力也会带来压力;此外,还有参加各种证书考试和考研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等 。长期的精神压力很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强迫、焦虑甚至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疾病 。生活压力主要在于学生不善于独立生活,不善于与人打交道,以及贫穷带来的心理压力 。“上课铃响进出教室,宿舍安静,网上说的就是上面的话 。”这个顺口溜其实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往现状 。现代大学生的沟通困难主要表现在无法独立生活、如何与他人沟通以及沟通的技巧和原则 。有的学生容易自闭,不愿意和别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了交流而交流,以牺牲原则为代价随波逐流 。导致大学生沟通困难的原因有几个原则:目前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对他们的不当教育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从小缺乏集体环境,缺乏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父母的过度安排使独生子女缺乏上大学后独立生活和与人打交道的最低能力 。
(三)对网络的依赖性太强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思考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很多大学生一方面因为沟通困难,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又被网络本身的美好深深吸引 。因此,一些大学生变得越来越依赖互联网,有些甚至沉迷于互联网 。他们每天花大量时间在网络上,在虚拟世界里打滚,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疏远,不愿意与他人面对面交流 。独生子女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是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 。独生子女的任性、自私、不合群,成为了家长、老师、教育工作者的棘手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源于独生子女从小被家庭宠坏,缺乏集体合作精神 。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养成许多不良习惯,而这些习惯成为心理疾病的诱因,导致暴力倾向和行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