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怎么读(宋代朱熹读音)( 三 )


淳熙十五年(1188年)十一月,上《戊申封事》 。主张“正心”、“任选大臣”、“振举朝纲”等事 。淳熙十六年(1189年),诏命朱熹知漳州 。绍熙元年(1190年),61岁的朱熹到漳州赴任 。朱熹在漳州的全部施政变革,主要体现在正经界、蠲(免)横赋、敦风俗、播儒教和劾奸吏等方面,而正经界则是他全部变革的灵魂 。时值当地土地兼并之风盛行,官僚地主倚势吞并农民耕地,而税额没有随地划归地主,至使“田税不均”,失地农民受到更为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为此,朱熹提出行“经界”,即核实田亩,随地亩纳税 。这一建议势必减轻农民负担,但却损害大地主的利益,所以遭到后者的强烈反对,“经界”终于未能推行 。绍熙二年(1191年)正月,朱熹长子朱塾卒 。闻噩耗后,朱熹无奈以治子丧请祠 。五月,朱熹迁居建阳 。次年,承父志建“竹林精舍”,后更名为“沧洲精舍”,即淳祐四年(1244年)诏赐的“考亭书院” 。
绍熙五年(1194年),湖南瑶民蒲来矢起义,震动了朝野,湖南地方局势骤然紧张起来 。朱熹临危受命,除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赐紫章服 。具有道学家傲骨、强烈忧国忧民心态的朱熹,不敢推辞朝命,欣然拜命前往赴任 。五月,朱熹至潭州 。此时,瑶民已败退深山,被困溪洞 。朱熹采取了善后招抚的怀柔政策,遣使招降瑶民起义军首领蒲来矢 。因本次镇压瑶民起义是湖北、湖南两地的共同行动,朱熹的招抚遭到了湖北帅王蔺的反对,在蒲来矢押解后,王蔺主张斩杀以警众 。朱熹不得不在入都奏事中,直接向宋宁宗面恳,要求对瑶民“毋失大信” 。朱熹的这种做法,对平息民愤、安定边陲、缓和同少数民族的关系都具有重大意义 。朱熹到任后,兴学校,广教化,督吏治,敦民风 。朱熹改建、扩建了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空余时间亲自到此讲课,使岳麓书院成为南宋全国四大书院之一 。最能体现朱熹在岳麓书院讲学意义的,是朱熹在会讲时提出的事物“相对”的理论 。他认为:天下事物都是有对的,一便对二,形而上对形而下,有上便有下,有高便有低等等 。对事物内部的矛盾、变化、发展和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辨证过程,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 。
绍熙五年(1194年)八月,朱熹除焕章阁待制兼侍讲 。九月,朱熹于行宫便殿奏事 。第一札要宋宁宗正心诚意,第二札要宋宁宗读经穷理,第三、四、五札论潭州善后事宜 。十月十四日,朱熹奉诏进讲《大学》,反复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希望通过匡正君德来限制君权的滥用 。朱熹敢于在皇帝面前犯颜直谏,忠言直论,即直刺宋宁宗皇帝的独断,又抨击了权贵韩侂胄的专权弄事,引起宋宁宗和执政韩侂胄的不满 。因此,朱熹在朝仅46日,被宋宁宗内批罢去了待制兼侍讲之职 。十一月,朱熹还居建阳考亭 。
庆元二年(1196)十二月,“党禁”正式发生 。监察御史沈继祖以捕风捉影、移花接木、颠倒捏造手法奏劾朱熹“十大罪状”,朝廷权贵对理学掀起了一场史所罕见的残酷清算,效法北宋元祐党籍的故伎,开列了一份五十九人的伪逆党籍,名列党籍者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 。朱熹被斥之为“伪学魁首”,位列黑名单之中的第五位,有人竟提出“斩朱熹以绝伪学” 。朱熹以伪学罪首落职罢祠,朱子门人流放的流放,坐牢的坐牢,遭到严重打击 。庆元五年(1199年),朱熹已被各种疾病所困扰,党禁中的朱熹终于预感到死亡的逼近,使他有大限临头的不祥预感,更加抓紧著述 。庆元六年(1200年)入春以后,朱熹足疾大发,病情恶化 。朱熹生命垂危,左眼已瞎,右眼也几乎完全失明 。朱熹却以更旺盛的精力加紧整理残篇,唯一的愿望就是要将自己生平的所有著作全部完稿,使道统后继有人 。这个信念支撑他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不知疲倦地著述,每日为学生讲授课程,直至口不能言 。三月初九,71岁的朱熹在血雨腥风的“庆元党禁”运动中去世 。四方道学信徒决定在十一月聚集在信州举行大规模的会葬,这又吓坏了反道学的当权者,竟令守臣约束 。十一月,朱熹葬于建阳县黄坑大林谷,参加会葬者仍然有近千人之多 。而作文哭祭最真挚沉痛的是辛弃疾和陆游 。辛弃疾哭道:“所不朽者,垂万世名 。孰谓公死,凛凛犹生!”陆游哭道:“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倾长河注东海之泪 。路修齿耄,神往形留 。公殁不亡,尚其来享!”

推荐阅读